说起琉璃厂一带的民间工艺品市场,人们似乎并不陌生。去过那儿的人一定不少,如果您细心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在沿街的正规店铺和集中固定的小市场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卖者”,他们摊位小,不固定,机动灵活,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人们因此常戏称他们为琉璃厂的“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成员不定,有下岗的职工,有无业的游民,有专门从事买卖“古货”的老手,还有一些闲居在家的离退休老人。他们所卖的东西也很丰富,有民间的一些古香古色的小饰品,玉镯、头簪、耳环;有各种景泰蓝的工艺品;有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小玩具和各种仿制的“古画”、“古照片”及“古玩”。他们一般是看人“下价”的,如果买者是老外或有钱人的话,他们就敢要出天价,但如果是普通的百姓来问价,他们也会略显恻隐之心,念于“同胞手足情”,给你个“合适”的价格,但不论如何,他们都不会赔的。
谈起“游击队”这个“称号”来,一个临时搭起摊位的大哥对记者说:“没办法,现在生意不好做,尤其是卖我们这些东西的,只有在这条街上蹭个位子,沾点这儿的好风水,才能挣上个钱。”“你别以为我们挣钱就那容易,”他继续说,“整天跟做贼似的,只要工商或城管的一来,我们就得跑。如果跑不了,不是扣东西就是罚钱,那就只能认倒霉了。”
据了解,这些“游击队员”只有周末才敢出来,一般的日子由于“风声”太紧,工商、城管查的太严,基本上没人敢在这摆摊。而且,即使是周末,也仅是在中午之后才出来,别的时间仍不敢“轻举妄动”。这里的“游击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位退休后在这里摆摊多年的大爷向记者介绍说,几年前,附近的工商部门在这里组织过经营各种民间工艺品的小夜市。那时他们是“合法”的,是由工商部门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就连他们摆摊用的三轮车也是由工商部门统一配置的。但夜市经营不到两年,不知什么原因又被取消了,不准他们再在这里摆摊。但市场已经形成,想一下取消并不那么容易,况且他们还积压着很多货物,怎能说不卖就不卖呢,于是,他们就开始偷着卖。这样,一卖就卖了这多年,而且逐渐形成了这种“游击型”的经营方式。
“游击队员”们的这种自由价位,随意经营的出现,在给正常的市场秩序带来一定混乱的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正规摊位和门脸的生意。一位姓张的摊主不无抱怨说,由于他们不用缴纳摊位费和税款,所以卖价可以相当低,而且他们的出现分散了他的很多顾客,这使得他的生意很难做。附近一个门脸的负责同志也对记者说:“他们卖的东西经常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造成了很不好的市场影响,使得顾客对我们的商品都产生了怀疑。真希望有关部门再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力度,以维护我们的正常利益”。